還記得之前曾介紹過可以透過Audacity聲音檔錄製,將已完成的簡報檔作結合,並將該完成的成果傳送至www.slideshare.net/網頁!這幾週以來已有不少小組同學陸續上台呈現所完成的成果!
看過幾組同學的報告後發現,有幾組同學的報告非常生動活潑,讓原本平淡無奇的簡報檔增色不少呢!下週也將呈現我與瑞崇同學共同完成的計概報告,心情非常緊張,雖不知報告內容是否符合老師的預期,但我想已盡力準備的我們,老師應該能感受我們的用心,也請老師不吝給我們更多的指導喔!
為能讓有興趣的網友們對我們報告內容給予指教,先將報告內容呈現如下:
http://www.slideshare.net/warm01111/computer-06072011-8229132
*觀看完後,是否也想自己嘗試製作一份生動的簡報呢! 心動不如馬上行動,運用老師課堂上講授過的方法動手製作看看喔!
計算機概論課程週誌!!!
2011年6月6日 星期一
2011年5月30日 星期一
100.5.30"網路未來五千天"影片感言!!!
看過老師介紹的一段影片:網路未來五千天,讓我對於網際網路有些許新的認識及體認。網際網路的歷史不到5000天,但卻在我們的生活中引起很大的波動。10年前我們根本無法想像網路的存在,不僅無任何經濟理論支持其可能性,更遑論自由使用的情形更讓我們驚異。
網路的容量是一個極大的數字,它有相當10億顆電腦晶片且每秒有2百萬封電子郵件產生,因此,我們可以說它是一部很大的機器,也是一部涵蓋全球的機器。而這部機器的規格和複雜度就如同人腦,也如同人腦一般的運作方式,可預期的是,以網路快速發展的情形來看,推論未來到2040年時,網路處理原始資料的能力將超越人類。
網路是一個資料連結的觀念,透過資料的關係網絡,分享資源。將來每樣所製造的東西若都崁入網路連結器,則所有東西都會是網路的一部份,網路會無時無刻進行運算,都有連結,而我們之間分享的就是連結。這樣一來,人們之間的聯繫,只需開放自己的資料,且不論身處何處,皆能與他人連結溝通,無國界的人際關係因此展開,試想,網路的發展對於人類的生活有多麼大的影響啊!
因為網路的發展,使人們完全處於連結的世界,相互依存;然而為實現網路完全個人化,相對地也必須付出代價,那就是每個物件或個人資料將會全然透明化。因此,可知未來網路的進步與發展,除為人們生活帶來更多驚喜與便利的同時,以將使我們須學習面對個人資料完全透明化的準備。
網路未來可預期將會更全球化且是一個全新的階段,它的發展可以想像是非常快速的,然而,網路的快速發展也讓我從生活中見識到它的影響力。雖說網路可為我們生活帶來許多便利及幫助,但是是否也因而剝奪人與人之間真實聯繫的感情與親切;更甚者,因網路資訊得發達,也可能讓人們容易沉迷其中,進而忽略生活中其實還有電腦、網路等高科技產品所無法取代的連結,如人與人間的真實面對的溝通、情感的表達等,因此,我認為在無所遁形的網路世界中,我們除利用網路的先進資訊使生活更進步、更便利外,人們也應懂得因應其透明化所帶來的代價犧牲,同時進而學習如何在吸引人的網路世界中保有自我的認知成長,適切地與網路這個大型機器相互依存。
2011年5月25日 星期三
100.5.24 OSI參考模型!!
網路環境是資料通訊網路相關的協定或標準,OSI環境(OSI environment)包含了網路環境和應用程式導向的標準,讓電腦以開放的方式進行通訊;真實系統環境則是在OSI環境上,涵蓋了針對特定目的所撰寫的應用程式。
OSI參考模型的定義相當寬鬆,將網路的功能、運作粗略分成七個層次,多數的通訊協定都可以放入其中一個層次。以下分別介紹七個層次及其所包含之協定:
一、應用層(application layer)
應用層是使用者端應用程式與網路分散式資訊服務之間的介面,負責工作/文件/訊息交換、檔案傳輸/存取/管理、登入、系統管理。
通訊協定如:
1. NNTP:Network News Transfer Protocol
2. SNMP: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
3. FTP:File Transfer Protocol(檔案傳輸協定)
4. HTTP: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(超文字傳輸協定)
5. SMTP: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(簡單信箱傳輸協定)
6. DNS:Domain Name System
7. SMPP:Short Message Peer-to-Peer Protocol
8. NTP:Network Time Protocol
9. Talnet:提供寬頻作互動
二、表達層(presentation layer)
表達層負責傳送語法、協調資料交換格式,即兩個通訊設備之間所需要的字元集對照、數字轉換規則或資料壓縮。目前主要的字元編碼方式有ASCII和EBCDIC。
通訊協定如:
1. MIME:Multipurpose Internet Mail Extensions
2. TLS:Transport Layer Security
3. SSL:Secure Sockets Layer
三、會議層(session layer)
會議層負責建立兩個通訊設備之間的連線、對話控制與資料交換管理,一旦中途發現無法復原的錯誤,就發出訊號通知應用層。連線方式有單工、半雙工和全雙工三種。
通訊協定如:
1. PPTP:Point-to-Point Tunneling Protocol
2. SAP:Session Announcement Protocol
3. NetBIOS:Network Basic Input/Output System
4. SPDY
5. L2TP:Layer 2 Tunneling Protocol
四、傳輸層(transport layer)
傳輸層會將來自會議層的資料分割成區段傳送給網路層,同時進行區段排序、錯誤控制及流量管制。區段排序是因為分割過的資料抵達目的設備的順序可能不同,需加以排序;錯誤控制是透過加總檢查的方式來進行,倘若有某資料沒抵達,就會要求來源設備重新傳送一次;流量管制是在來源設備傳送一段資料後,發出確認訊號後,再繼續傳送下一段資料。
通訊協定如:
1. TCP: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傳輸控制協定
2. UDP:User Datagram Protocol 使用者資料協定
3. SCTP:Stram Control Transmission Protocol
4. DCCP:Datagram Congestion Control Protocol 連結協定
五、網路層(network layer)
網路層負責路由與邏輯定址,簡言之,網路層在接收到資料後,會將資料轉換成封包,同時檢查目的設備是否在另一個網路,如果是的話,網路層必須決定封包的傳送路徑,要是偵測到該路徑有許多封包待傳,便改走其他路徑,這就是路由。
通訊協定如:
1. IP:Internet Protocol
2. ICMP: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
3. IGMP: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
4. IPsec:Internet Protocol Security
六、資料連結層(data link layer)
資料連結層負責資料連結控制,包括錯誤更正、決定區域網路存取方式、將來自網路層的封包分割成訊框,然後加上起始與結束資料,再傳送給實體層,或將來自實體層的訊框還原為封包,再傳送給網路層。
通訊協定如:
1. ATM: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同步傳輸模式
2. TDM:Time-Division Multiplexing 分時多工
3. MAC:Media Access Control媒體存取控制
4. ARP:Address Resolution Control
5. PPP:Point-to-Point Protocol
6. HDLC:High-Level Data Link Control
7. SLIP:Serial Line Internet Protocol
8. PLIP:Parallel Link Internet Protocol
七、實體層(physical layer)
實體層負責定義網路所使用的編碼方式、傳輸媒介、訊號傳送順序、電壓等特性,然後將由0至1組成的數位訊號轉換成傳輸媒介所能傳送的訊號。
通訊協定如:
1. DSL:Digital Subscriber Line
2. USB:Universal Serial Bus
3. PDH:Plesio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
4. PON:Passive Optical Network
5. OTN: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
※想要更進一步瞭解以上所列舉七個層次中有關的協定及其詳細說明,可透過下列網頁查詢參考喔!
網址: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OSI model
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
100.5.17作業系統!!
利用卡諾圖將布林函數簡化為積項之和或和項之積,為加深對於此運算的概念同學可自行演算以下2個例題:
【貼心小提醒】簡化的過程有多種解法,並無絕對的答案,同學們可腦力激盪一下,嘗試從解題的過程中,將所學加以運用並找出最簡化的解答!
(1)以卡諾圖將布林函數F(W,X, Y, Z)=Σ m(4, 5, 6, 7 ,9,12,13,14 )+d(1, 3, 10)簡化為積項之和及和項之積。
(2)以卡諾圖將布林函數 F(W,X, Y, Z)=Σ m(3, 5, 10,14 )+d(0, 4, 8,11,12)簡化為積項之和及和項之積。
本週內容摘要如下:
本週內容摘要如下:
一、作業系統(OS,operating system):
是介於電腦硬體與應用軟體之間的程式,除提供執行應用軟體的環境,還負責分配系統資源。
功能:
○分配系統資源
○提供執行應用軟體的環境
○提供使用者介面
二、作業系統的元件
○記憶體管理元件 ○行程管理元件 ○檔案管理元件
○磁碟管理元件 ○輸出入裝置管理元件
○網路元件 ○系統安全元件
三、作業系統的演進
1.批次處理系統2.多元程式處理3.分時系統4.個人電腦5.多處理器系統
6.分散式系統7.叢集式系統8.即時系統9手持系統10崁入式系統。
分述如下:
1.批次處理系統:輸入是一疊打孔卡片,打孔卡片是由操作員整理後整批送進電腦來處理,因此稱為批次處理。
2.多元程式處理:記憶體中可同時存放多份工作,讓這些程式依照作業系統安排的順序來爭取CPU時間。
3.分時系統:把 CPU時間切割成許多小段,稱為時間配額或時間片段,輪流分配給每個使用者的每個時間。
4.多處理系統:擁有一個以上的CPU,這些CPU之間彼此緊密的相戶聯繫,而且共用系統時脈、匯流排、記憶體甚至是週邊裝置。
5.分散式系統:將工作拆成幾部分,透過快速的網路通訊指派給多台電腦分別完成。
6.其他作業系統:
個人電腦作業系統:比較輕巧而容易學習和使用的作業系統。
叢集式系統:集合數台個別的系統一起完成計算工作。
即時系統:在運作過程中必須要隨時考慮到時效性。
手持系統:硬體的記憶體比PC小很多,處理器速度也只是PC的幾分之一,螢幕尺寸也縮小 。
四、記憶體管理(memory management)
邏輯位址:程式中指定的位址,相對於程式本身而非主記憶體,又稱為虛擬位址或相對位址。
實體位址:實際在主記憶體內的實體位置。
位址鏈結:將程式中的每個邏輯位址轉換成實體位址。
五、多元程式處理(multiprogramming)
在同一時間內安排多個程式在記憶體中輪流使用CPU。
技術有以下幾種:1.分割法(partitioning)2.分頁法(paging)3.分段法(segmentaion)4.虛擬記憶體(virtual memory)5.需求分頁法(demand paging)。
1.分割法:將主記憶體切分成多個區塊,稱為分割區,分割區中剩下沒有用到的空間就叫做內部碎片。
(1)固定分割法:分割成固定大小的分割區,作業系統用表格記錄分割區的起始位址與長度,每個分割區只能載入一個程式。
(2)動態分割法:為了改善內部碎片問題,根據程式大小劃分剛好大小的分割區指派給它,同樣使用表格來記錄分割區的位址和長度。
無論是固定或動態的分割法,程式都必須整個能放進記憶體才能執行,而且必須是連續空間。
2.分頁法:外部碎片是無法避免的,只是程度的輕重不同,允許同一個程式可以載入到不連續的記憶體空間中,只要可用空間的總大小足夠,就可以執行此程式。
3.分段法:是把程式的邏輯記憶體分割成許多分段,使用分段表記錄分段的位置,先用分段編號在分段表裡查出對應的實體位址起點,再加上位移值。
4.虛擬記憶體:程式不必整個都在記憶體中仍然可以執行。優點是可載入更多個程式到記憶體中,記憶體的利用率與CPU的使用率都會提高。
5.需求分頁法:分頁法配合虛擬記憶體技術,與分頁法類似,差異在於程式不必全部載入。
六、行程控制區塊(PCB)
作業系統為行程儲存資訊的資料結構,建立新行程時會同時建立它的PCB,之後將一直維護這個PCB直到這個行程結束為止。
就緒佇列:所有在「就緒」狀態等待的行程。
執行緒 (thread):把行程更進一步切分,每個執行緒有自己的控制流程,但共用同一塊程式碼區域、資料區和作業系統資源。
多執行緒 (multithreading):一種新的多工方式,允許電腦在單一程式中執行一個以上的工作。
七、CPU排程的演算法
1.先來先做(First-Come,First-Served 簡稱FCFS)
以行程到達的先後順序來執行,先來的先做。 行程所需時間單位
P1 40
P2 75
P3 20
P4 80
P5 25
平均的回復時間 = (40 + 115 + 135 + 215 + 240) / 5,等於149 2.最短的工作先做 (Shortest Job First,簡稱SJF)
先看一遍在就緒狀態下的所有行程,將它們的所需執行時間從小排到大,然後從時間最短的開始執行。
承上題之行程所需時間單位得知:
平均的回復時間 = (20 + 45 + 85 + 160 + 240) / 5,等於110
3.優先權 (Priority)
依照事先決定好的優先權定義,計算出每個行程的優先順序,然後照著優先 順序的先後給予CPU使用權。(假設執行順序為:P2,P5,P1,P3,P4 )
依照事先決定好的優先權定義,計算出每個行程的優先順序,然後照著優先 順序的先後給予CPU使用權。(假設執行順序為:P2,P5,P1,P3,P4 )
承上題之行程所需時間單位得知:
平均的回復時間 = (75 + 100 + 140 + 160 + 240) / 5,等於143
4.循環分配 (Round Robin,簡稱RR)
事先定義好固定的時間配額,讓每個行程輪流分配一個時間配額。假如不夠讓行程執行完成,下一次就再分配一個時間配額給它。
承上題之行程所需時間單位得知:
平均回復時間 = (60 + 120 + 165 + 220 + 240) / 5,等於161
※隨堂練習:P8-23,請同學們自行練習喔!
2011年5月10日 星期二
100.5.10 數位邏輯設計再續
延續上週的數位邏輯設計單元,今天老師又再舉例說明卡諾圖及邏輯簡化的概念,
透過老師所舉的範例及解說,除了讓同學相互討論外,更讓同學有機會至黑板前填
寫自己演算的答案,如此一來,不僅能讓我們更清楚卡諾圖的意義且也能透過練習
的機會得知自己是否確實瞭解卡諾圖的畫法及布林函數的演算。
上課內容:
(1)2個及3個二元變數之布林函數的最小項定義:
(2)2個及3個二元變數之布林函數的最大項定義:
(3)F(X,Y,Z)=Σ m(0, 1, 2, 4 ,5 ,6)
YZ X | 00 | 01 | 11 | 10 |
0 | 1 | 1 | 1 | |
1 | 1 | 1 | 1 |
=> 藍色部份:利用滾軸式觀看,得知未改變者為Z且又因Z為0,故輸出Z’
故本題由卡諾圖的解答中得知:F(X,Y,Z)=Σ m(0, 1, 2, 4 ,5 ,6)=Y’+Z’
※自我練習題:F(X,Y,Z)=Σ m(0, 1, 2, 3 ,5 ,7)
※自我練習題:F(X,Y,Z)=Σ m(0, 1, 2, 3 ,5 ,7)
(4)積項之和
最小項的布林值等於1
F(W,X, Y, Z)=Σ m(1, 2, 3, 9 ,11 ,12) 化簡為積項之和
YZ WX | 00 | 01 | 11 | 10 |
00 | 0 | 1 | 1 | 1 |
01 | 0 | 0 | 0 | 0 |
11 | 1 | 0 | 0 | 0 |
10 | 0 | 1 | 1 | 0 |
分別輸出W’X’ Y’及X’Z及WX Y’ Z’
故解答為X’Z+W’X’ Y’+ WX Y’ Z’
(5)和項之積
最大項的布林值等於0
利用狄摩根定理:(X’ Y’ Z’)=X+Y+Z
F(X, Y, Z)=X’YZ + X’YZ’ + XYZ + XY’Z化簡為和項之積
YZ X | 00 | 01 | 11 | 10 |
0 | 0 | 0 | 1 | |
1 | 0 | 1 | 1 | 0 |
分別輸出X’ Y’及X Z’
故解答為(X+Y)(X’+Z)
故解答為(X+Y)(X’+Z)
(6)無所謂情況
以d表示,當積項之和的情況時,其d代表1;當和項之積的情況時,其d代表0
F(W,X, Y, Z)=Σ m(0, 1, 5, 10 ,14 )+d(4, 7, 11, 15)簡化為積項之和
YZ WX | 00 | 01 | 11 | 10 |
00 | 1 | 1 | 0 | 0 |
01 | d | 1 | d | 0 |
11 | 0 | 0 | d | 1 |
10 | 0 | 0 | d | 1 |
輸出W’X’+WY
(7)電路圖
(7)電路圖
根據真值表、卡諾圖所算出之函數,其用意皆為能畫出電路圖
訂閱:
文章 (Atom)